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系更小。
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
伏羲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而創作了八卦、《易經》,從這個角度來說,后人在此基礎上對于天文、地理的觀測都能歸入《易經》的研究范疇。

陰陽五行,了不起的天文學研究
陰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我們的眼睛直接可以看到明暗。但是五行,相較而言,就深入得多。因此在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中,很多人支持陰陽,而反對五行。
如果不是專門學習傳統文化,現在很多人對于五行的理解,可能是小時候讀的語文課文閏土,金木水火土五行缺土,又是閏月生的,所以起名為閏土,當然魯迅的這位小時候的玩伴真名叫閏水。其中的閏月、五行,與天象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知名的大學者顧炎武曾經在《日知錄》里寫過: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顧炎武的這番論述,與魯迅對于閏土名字來歷的說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說明在以前,平民老百姓對于天象也都是非常熟悉的。

顧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已經明顯感受到天象觀測的沒落。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的發展,大地上夜晚的燈光顯示了一個地域的經濟實力,天空的星也許不如之前明亮,而人們夜晚觀星的時間也少了很多。和今天相比,也許上古時期的星辰更加璀璨奪目。
倘若說陰陽是二分法,四象是四分法,那么金木水火土就是五分法。在我國古代,有人認為五行是五種物質元素,也有人認為是五種道德行為,即五常。現在的很多書籍則喜歡把五行放到哲學的范疇來研究。李秀筆記對于五行的看法,更多的來自天象研究,而且有精確的數據可以證明五行確實存在,并有著重要的意義價值。
陰陽五行,與天象有著密切的聯系
眾所周知,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毀了很多的古籍,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上,其實是有斷層的,在秦之后的古籍,大多從人文的角度來解釋陰陽、五行,而民間則經常將其神秘化。從人文角度講述的五行,大多在講其如何應用,而沒有描述其所以然;而民間的五行,多是神奇的,神秘的。

我們今天,所能搜集到關于五行的古籍,大多斷斷續續,只能從只言片語間,判斷其與天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下面《黃帝內經·靈樞》里的通天篇,顯然描述的是天文知識。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靈柩·通天》
還可以確定的是,五行與日月的運行有關。而《黃帝內經》則直接說五運對五星。《史記·天官書》中則寫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刪定易圖序論》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孔穎達
即使按照現代科學,我們也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的道理,但是月亮、行星,對于地球生命的影響仍然在探索中。按照我們現在已知的知識,我們可以推斷的是天體運行的萬有引力、電磁等一定影響著地球上的生命。我們生活在太陽系的地月系統,因此,太陽、月亮,乃至太陽系的幾大行星都可能對生命造成影響。

五星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在我國古代,水星又名辰星;金星又名太白、啟明、長庚星;火星又名熒惑、赤星;木星又名歲星;土星又名鎮星。水星名晨星的原因是時常伴隨太陽而升起;金星則是經常出現在日出、日落之時;火星的顏色如同火球;木星稱之為歲星,則是因為可以用來紀年,每年在天空中運行的距離幾乎恒定;土星名鎮星,是因為每年分別坐鎮28星宿中的一宿。
關于歲星,我國古代認為木星的恒定周期為十二年,《國語》中就有關于歲星的記載:“武王伐殷,歲在鶉火。”
東方木也,執規而治春,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神為熒惑,其日丙丁;中央土地,其神為鎮星,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神為太白,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日壬癸。——《淮南子·天文訓》
在地球上來看,太陽的運行規律除了每天東升西落,還有年運行周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在地球上看來,除了上述特點,還有更多的運行規律。比如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于北方;七月夏至后,火星見于南方;三月春分,木星見于東方;五月,土星見于中天。九月秋分,金星見于西方。
現代天文學,水星的公轉周期≈10/41年,金星≈5/8年,火星≈2年,木星≈12年,土星≈30年。五者的最小公倍數為60,也就是說經過六十年,五大行星將回到之前所在的相對位置,而此時,水星轉了246圈,金星轉了96圈,火星轉30圈,木星轉5圈,土星轉2圈。由此數據至少可以說明,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有一個60年的周期。

當代計算的關于五大行星運行周期的精確數據如下,水星每87.968個地球日繞行太陽一周,金星公轉周期是224.71地球日,火星公轉周期686.980天,木星公轉周期4332.71 日;土星公轉周期10832.327天。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計算一下,今天高科技下的計算結果與我國古代對于星辰的記載規律可以說是相差無幾,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天文學之發達令人驚嘆,同時也說明,我國古代的天干地支60年紀年法具有重要價值。
五行,以正天時。——《管子·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書.洪范》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孔子家語·五帝》
今天,也有很多學者證明了太陽視運動的5特征點周期,這樣的天文周期,顯然與五行、五運以及河圖十數圖有著前因后果的關系。上述內容,就是五行的大致來歷。這些內容在傳統文化里,大多論述簡單明了,并沒有更多的更加詳細的論證。
古人對于五行的大篇幅論證,都放在了五行的應用中。比如五行與人體相關,對應五臟,與四季相關,與人的道德相關,對應仁義禮智信等等。一方面,這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非常注重實用的,五行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境界,那就是天人合一。

五行,實現“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無論陰陽,還是五行學說,最終的目標都是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達到一種人與天的默契統一。在李秀筆記看來,古人的這種追求幾乎達到了一種極致。與我們今天所推崇的西方文化對大自然的索取不同,傳統文化提倡借鑒,提倡有效的利用資源,尊重自然,無論對人,對待自然都采用一種友善,尊重的態度。
當然,我們可以認為古代生產力低下,人類才對自然充滿敬畏之心。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們仍然應該心存敬畏才對。因為,心存敬畏,才可能嚴于律己,才可能追求更好的生活。無可否認,時至今日,人類在大自然面前,也已然是渺小的。因此,我們人類才會制定規則,要求人們遵守規則,因為只有遵守規則,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有限制條件的,自然也不例外。
若想在大自然中獲得自由,最好的辦法,就是遵循大自然的規則。而五行,就是祖先日積月累,用他們的智慧留給我們的重要的自然規則。懂得木火土金水五個抽象概念的相生相克,相互滋養,相互制約,就能夠更加深入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都是相互聯系的,運動變化發展的,應用陰陽學說、五行運化在醫學領域,能夠讓一個人更加健康快樂的生活。
綜上所述,陰陽五行源于天象研究,卻應用于人類生活,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方法,依然值得我們學習。